应用案例 课题专栏 研究文献
  研究文献
作者:教育部 王洋(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) 发布时间:2023/7/25 阅读:461次 

数字化赋能教学方式变革 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深化发展
一是以促进所有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。
制定教学目标时,要面向全体学生,凸显育人为本,体现“五育并举”,促进“公平而有质量”的教育。
要基于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,注重内容掌握的同时,重视正确价值观、关键能力、必备品格的形成与发展,充分体现未来社会对学生数字素养的要求。
应用数字技术收集、汇聚各类学习过程与结果数据,把握学生群体特征与个体差异,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内容、多样化的学习资源、差异性的学习路径、个性化的学习指导,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。
二是围绕学科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内容。
学科核心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、统摄性与包容性,可以将相关内容有机串联起来。
选择教学内容时,要注意削枝强干,突出重点,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,不能因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性而增加细枝末节、无关紧要的内容。
引导学生借助数字技术建构知识间的内在关联,促进教学内容结构化,做到举一反三、融会贯通。
注意聚焦核心概念,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,设计并实施作业与测评,借助数据分析与关系建构,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影响,更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,强化内容关联,促进学生对关键内容的理解与把握。
三是遵循学习规律设计与实施任务。
通过聚焦核心概念、顺应学习规律、体现数字赋能的任务设计与实施,引导学生运用关键步骤,利用思维工具,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。
可从单元乃至更大的范畴上思考,聚焦教学目标,紧扣教学内容,注重线上、线下任务的合理分配与有机融合,形成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性学习任务体系。
创设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经验的情境,围绕真实问题设计具有挑战性、指向高阶思维的学习任务,并在数字技术助力下,应用符合学习规律的任务实施路径,利用各类资源与信息解决问题,充分激发学生思维。
四是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。
充分的互动促使学生高度投入与深度参与教学过程,促进学生高阶思维、团队协作、社会情感能力发展。
充分的互动促使学生高度投入与深度参与教学过程,促进学生高阶思维、团队协作、社会情感能力发展。
借助数字技术及时采集并多样呈现学习结果的优势,通过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领、呈现典型的学习结果以及引导学生开展相互评价,促进师生交流与生生互动,提升学生的参与水平,发展学生分析、评价、反思、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。
五是开展融于教学全过程的伴随式评价。
数字技术赋能使得数据获取更加方便、类型更为多样、加工更为深入、应用更为及时,有助于评价从终结性评价向伴随性评价的转型。
注意融课前、课中、课后于一体,借助数字技术进行全过程评价,课前了解学情,课中把握教学进程,课后检测目标达成情况。综合应用练习测验、成果分析、表现观察等多元评价方式,全方位、多层次把握学生学习情况。
注重评价结果的深层次应用,依据评价结果优化教学策略,改进教学过程,或自动推送相关学习资源,促进学生开展自适应学习。
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因评价次数过多、导向不良、应用不当而增加学生生理负担与心理压力,保护学生身心健康。
总之,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在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、提供学习资源与工具、增进学生体验与互动、支持数据采集与运用等方面的优势,从体现教育公平、发展核心素养、深化学习体验、增进互动交流、保护身心健康、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着手,通过提炼具体的实施路径与策略,进行由点到面的实践,开发可复制推广的工具,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深化发展。
 
打印本页 
 
Copyright:北京建晟众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| 京ICP证000000号 |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551号